易經卦象簡介
深入認識易經卦象的基礎結構、六十四卦的關聯解析系統,以及如何運用本卦、互卦、變卦、錯卦和綜卦來全面觀察事物的變易法則
Tao
1 min read
#I Ching#Yijing#Introduction#Hexagram
《易經》:變易的哲學
《易經》,又稱《周易》,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部重要典籍,以其精微的象數理論揭示了宇宙萬物、人生百態的變動法則。其核心是六十四卦的符號系統,用以模擬和推演一切事物的發展與變化。
一、 卦象的基礎結構
1. 經卦 (八卦/單卦)
經卦是《易經》的基礎,由三條爻組成,共八個,代表八種自然現象及屬性:
- 乾 (☰): 天、剛健
- 兌 (☱): 澤、喜悅
- 離 (☲): 火、麗(附著)
- 震 (☳): 雷、動
- 巽 (☴): 風、入(順)
- 坎 (☵): 水、險(陷)
- 艮 (☶): 山、止
- 坤 (☷): 地、柔順
2. 別卦 (重卦)
別卦是六十四卦,由兩個經卦上下相疊而成,共六條爻線。它們是 8 x 8 = 64 的組合,象徵天地間萬物變化的全部模型。
3. 卦體的上下分界
別卦的六條爻線可分為兩個經卦:
- 上卦(外卦): 上面的三爻,象徵外在環境或事態的後期發展。
- 下卦(內卦): 下面的三爻,象徵內在條件或事態的起始階段。
- 在占筮的傳統中,六畫卦又有“上貞下悔”之說,貞有正固、卜問之意,悔則指反省和檢視。
4. 爻
“爻”是構成卦的基本單位。一條長連線(—)為陽爻,兩條短斷線(--)為陰爻。一個別卦有六爻,由下而上依次為初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上。爻的陰陽變化,是理解事物變易的關鍵。
二、 卦象的關聯解析系統
在解讀《易經》時,我們將卜得的卦(本卦)置於一個由多重卦象組成的動態系統中,以全面觀察事物的發展規律。
| 卦象名稱 | 構成方法 | 象徵意義 |
|---|---|---|
| 本卦 (主卦、原卦) | 占卜所得之始卦。 | 體現事物的起始面貌或當前實況。 |
| 互卦 (中卦) | 以本卦的第 2、3、4 爻為下互卦,第 3、4、5 爻為上互卦組合而成。 | 揭示事情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狀況及潛在因素。 |
| 動爻 | 本卦中發生陰陽轉變的爻。 | 標誌著事態發生變化的機紐或核心影響。 |
| 變卦 | 本卦中的動爻變動後所生成的新卦。 | 代表事物變化後的最終結果與結局,是判斷吉凶的主要依據。 |
| 錯卦 (對卦) | 將本卦所有爻的陰陽屬性完全顛倒而得。 | 提供相反面向的視角,提醒我們考慮事物的對立面或不足。 |
| 綜卦 (覆卦) | 將本卦上下顛倒觀看。 | 提示從另一個角度或逆向思維來審視所問之事。 |
三、 解卦實例:從"謙"到"豫"的啟示
假設占得地山謙卦(☷/☶),並確定"六二"為動爻。